作為醫生,最害怕的也是主管的病人突然發生猝死,即便發生在醫院內部的猝死,搶救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,原因是猝死是一種突然發生的疾病,有時是很難控制的,猝死一旦發生,黃金搶救時間只有4-6分鐘,如果沒有把握住這黃金搶救時間,那麼患者就救活的概率就更低了。
你可以想象,在醫院發生猝死都難保搶救成功率,在院外發生的猝死,搶救成功的概率就更是渺茫了,而大多數猝死,其實都發生在家裡、公共場所,很多時候,當家人或是路人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,當救護車還行駛在路上的時候,患者就已經不幸去世了。
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猝死定義:「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,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,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。」
很多人認為猝死是沒有規律可循的,這並不正確,《中國急救醫學》期刊上曾刊登過一篇研究《5516例屍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徵分析》,通過研究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屍體解剖特點,發現了猝死里藏著這些規律:容易猝死的人,往往有3個共同點。
第一,一半以上的猝死者「過於激動」、「過於勞累」
研究發現,超過一半的猝死者生前「太激動」、「太勞累」。其中,情緒激動的猝死者佔比26%,過度勞累的猝死者佔比25%,剩下的還有血容量改變、飲酒、過飽、輕微損傷等。
很多猝死的人往往年齡並不大,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年輕,但是年輕不代表身體就很健康,換句話說,即便平素身體健康,也不代表不會出現猝死。
如果我們總是把身體置入一個即將崩潰的邊緣,那麼在應激的作用下,我們的冠狀動脈就很容易出現痙攣,痙攣的動脈就像一個會游泳的人在水裡面突然出現抽筋一樣,危險可想而知。
很多年輕人平時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,也難以釋放壓力,他們往往過於激動,過於勞累,恰恰是這樣的情況,很容易導致猝死。
就像這名17歲的年輕運動員,他在成為專業的運動員之前,應該是做過嚴格的體檢的,如果有先天性心臟病或是其他的問題,不可能發現不了。
目前最合理的解釋,就是他也許太累了,在勞累+壓力下,猝死發生的風險自然就很高了。
第二,30-53歲的中年人,更容易猝死
在5516名猝死者中,30-63歲的人群,是心源性猝死的高發年齡段。
為什麼這個階段的人容易猝死?原因其實非常簡單,這個階段的人,其實是非常累的,他們組建了自己的家庭,上有老下有小,來自家庭的壓力,來自生活的壓力,來自工作的壓力,都會成為壓在他們身上的大山。
而且這個年齡段的人,往往會對自己的健康特別有自信,他們甚至覺得自己還年輕,不需要去醫院檢查,其實這個階段,往往身體可能已經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慢性病,一旦忽視,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。
第
三,基礎病是導致猝死的主要原因
雖然年輕體壯的人也有可能發生猝死,但那畢竟是少數,真正容易出現猝死的群體,往往都罹患了不同的基礎病。
研究發現,在猝死的患者中,患有高血壓最為常見,佔比約38%;心臟病佔30%,糖尿病佔23%,其次是發育不良、高血脂、腫瘤、感染、甲亢等。
的確,這些基礎疾病,有的是直接影響心臟,有的則是間接影響心臟。
比如冠心病、擴張性心肌病、先天性心臟病等,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心臟的疾病,像高血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,甲亢導致心臟受損,這些都是間接影響心臟的疾病,無論哪一種,都會導致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升高。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