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歲男突發腦梗!右側手腳不能動「差點送命」 醒悟後:堅持7件事「降血脂減重」終於康復



記得是去年的一天夜裡,救護車呼嘯而至,送來一名40多歲男子患者張先生,躺在病床上,說話不清楚,痛苦的呻吟,右側的手腳也不能動了。



患者妻子聞訊趕來,見到自己的丈夫癱瘓在床,瞬間淚如雨注,不知所措,彷彿天塌下來了,拉著我的手說:「醫生,請您一定要救救我老公,他是家裡的頂樑柱,我們的小孩只有5歲」,我壓低了聲音,說:「放心吧,請配合我們,我們一定會全力救治的」。
患者妻子講述,張先生是晚上打麻將時發病的,一口氣打了3個小時的牌,也不下「火線」,突然就出現頭暈,隨即右側手腳不能活動,摔倒在地,是牌友呼叫救護車送到醫院的。


我們迅速做了頭顱磁共振,最後確診就是「急性腦梗死」,病灶位於腦幹區,很兇險,因為人體的呼吸心跳中樞都在腦幹區,稍有不慎就會落下癱瘓,言語障礙,甚至危及生命。





幸運的是,做完磁共振後發病只有1個小時,在溶栓時間窗內。不一會兒,與家屬溝通後,就給予了靜脈溶栓治療,約1小時後患者言語就有所恢復了,右側肢體也可以活動,經過後續的康復訓練,他逐漸恢復了。
後來了解,患者男子姓張,是做工程的,應酬很多,經常在外面吃喝,大魚大肉,也免不了吸煙飲酒,打牌也是常有的事,長期久坐,運動很少,近3年體重增長了10公斤。


張先生高血脂有5年了,自認為沒什麼不舒服,所以就沒有管,也不忌口。發病的頭幾天又連續加班,熬夜,打牌,沒休息好,飲食也不注意,導致血脂居高不下,就引發了腦梗死。


血脂檢查結果出來了,甘油三酯6.2mmol/L,低密度脂蛋白2.0mmol/L。研究表明,甘油三酯與低密度脂蛋白一樣,如果明顯升高,都會增加腦梗的風險。一項對13953例26~45歲青年男性的長期隨訪研究發現,長期甘油三酯升高會增加4倍的心腦血管事件風險。還有研究表明,甘油三酯每升高1mmol/L,男性和女性冠心病事件風險分別升高12%和37%。


因為血液中血脂過多會導致脂質沉積物在動脈壁上的堆積過多,形成粥樣斑塊,逐漸進展,就會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,誘發腦梗。



張先生這次恢復很好,是因為送醫很及時,符合腦梗治療的「黃金時間窗」,給予了溶栓治療。


但大家知道嗎?對於腦梗患者,1年內複發率高達17.7%,5個人當中有1人會複發,所以預防腦梗複發是重中之重。
患者出院醫囑是阿司匹林100mg/次 1次/日,阿托伐他汀鈣20mg/次,1次/晚。叮囑他一定要改善生活飲食方式,不然吃藥也沒用。
經過這次的死裡逃生的經歷,對張先生的健康敲響了警鐘,他下決心調整自己的生活飲食方式,並堅持服藥。
果不其然,半年後張先生來複診,體重下降了5公斤,人的精神狀態很好,手腳活動自如,完全看不出來曾經得過腦梗,抽血複查甘油三酯已經降到了1.7mmol/L,完全達標了。


通過這個經典案例,是想告訴大家,如果發現血脂高,大家可以堅持做到以下幾件事,來降低血脂水平,從而預防心腦血管病。



第一:以素食為主
平時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堅果、豆類、穀類和魚類食物。
每天保證5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,蔬菜以深色綠葉菜為主,水果以蘋果、橙子、獼猴桃、香蕉為主,它們含有大量的鉀、葉酸和抗氧化劑等營養物質,對預防斑塊進展很有益處,從而輔助降低腦梗的風險。


第二:多攝入膳食纖維
膳食纖維多存在於燕麥、紅薯、豆類、玉米、蔬菜、水果中,膳食纖維可以與脂質成分相結合,並促進排出體外,有助於降低甘油三酯的水平。


第三:平時炒菜他以植物油,菜籽油、橄欖油、葵瓜籽油等等來代替動物油。食用油要選擇加工少的,油的顏色越深,加工越少。


第四:把堅果當成平時的零食,少吃肥肉、甜食、油炸、餅乾、快餐類食物。


第五:吃魚為主
1周吃3~4次魚,尤其是深海魚,因為魚肉含有豐富的Omega-3 脂肪酸,對降低甘油三酯很有幫助。


第六 堅持運動
他平時只要有時間,就會堅持快走和慢跑,每周至少有150分鐘以上,每次30分鐘以上,運動有助於血液循環,提高基礎代謝功能,半年下來,體重減輕了,甘油三酯也下來了。


第七、堅持喝綠茶
張先生患腦梗後,下決心不沾煙酒,他堅持喝綠茶。


研究已證實,綠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、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,能夠促進脂肪消耗,抑制氧自由基(壞東西,會促進脂質過氧化,導致動脈粥樣硬化),降低甘油三酯和LDL-C的水平,從而有助於降低腦梗死、冠心病的發病和複發風險。


一項針對4萬名日本成年人的研究發現,與不喝綠茶的人相比,長期堅持喝綠茶的人腦梗死和心臟病導致的死亡風險降低26%,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降低16%。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,每天喝1~2杯綠茶是有益的。



總之,對於腦梗的預防,重點是控制危險因素,比如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肥胖、吸煙飲酒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、缺乏運動等等,而這些因素又與日常的生活飲食方式密切有關,請大家關注自己的健康,優化生活飲食方式,為健康保駕護航。


參考文獻:www.WebMD.com

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









© qoolsearch.com 2024   |   Privacy Poli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