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喝水」可以說是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一件事情,有的家庭比較習慣喝茶,有的家庭比較習慣喝涼白開,那麼喝茶、喝白開水有區別嗎,哪種更健康呢?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。
先看看我們一天需要多少水分
●為什麼開篇我就說喝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做的一件事?
因為水是我們膳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必須物質。它能夠維持我們身體內正常代謝的進行(體內很多的生化代謝都需要在液體的環境下才可進行,而適當喝水能夠讓我們人體內的各項生化代謝進行更為順暢)這是其一;
其二,喝水能夠促進人體內許多毒素、電解質、代謝廢物的排出(在健康狀態下,我們身體肯定是有進有出才能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,所以充足的水分攝入經人體吸收可以補充我們的血容量,最後在腎臟經過腎小球的濾過、腎小管的重吸收,這樣肌酐、尿酸、尿素、微球蛋白等大、中、小分子毒素、代謝廢物就可以通過尿液源源不斷的排出體外);
其三,喝水能夠很好的維持體溫,使其在一個合適的恆定範圍之內,能夠幫助人體消化、排泄、維持細胞狀態、補充血容量、維持正常血壓等等。
●有網友曾在我科普文章中留過言談到,大夫你說要多喝水,難道我們人是水構成的嘛?
還真別說,早已有實驗數據證實,水可占我們人體重的60%-70%,所以這麼理解也是沒問題的,因為這個佔比都大於一半以上了。我們一天當中水的攝入一方面來源於飲水,另一方面來源於食物當中的水和代謝水。根據計算,我們國人每日排出水分大約在2000~2500ml。注意注意注意,其中皮膚蒸發每日約500ml;呼吸時失水約400rnl;大便含水約100rnl;腎臟有較強的調節排水的能力,為將每日代謝所產生的大約600mmol的溶質(廢物)完全溶解排出,至少需要500ml尿;為了不使腎臟長期處於超負荷的狀態,每日尿量應維持在1000~1500ml。
●我常說出入要平衡,既然我們每天排出的水分可達到2000-2500ml,所以我們人體每天所需要攝入的水分也應達到2000-2500ml,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減去吃飯、零食等方面隱性水分的佔比,大概直接飲水量應達到1500-1800ml左右,如果換算成日常生活常用的水杯容量(200-250ml)來看,也就7-8杯的樣子,這也就是人們常說每天8杯水的由來。我給大家舉個例子,如果你身體不舒服住院了,什麼東西也吃不下,這時候醫生往往會給你開出很多的液體從靜脈掛進去,這個液體量醫生其實是經過對你的身體正常需要量、丟失量等綜合計算出來的,並不是說想補多少補多少。所以這個章節大家看到這,需要明白,我們每天需要攝入的直接水分大概在1500-1800ml的樣子。如果你從事的是室外的體力勞動,那活動量大,出汗多,呼吸頻率快,所以水分又要再酌情往上加。
喝茶、喝白開水有區別嗎,哪種更健康?
●上面我們了解了正常人每天需要直接補充多少水分,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水分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補充進人體。
市場上一些碳酸飲料、果飲、奶茶種類非常的繁多,雖然味道不錯,但能替代喝水嗎?並不能,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不健康。那麼健康的水分攝入方式有哪些呢?其實喝茶、白開水、純凈水、礦泉水均可。那麼核心問題來了,有的網友說我從小就喜歡喝茶,都幾十年了,可以直接替代白開水嗎?我覺得在這點上我們無需去「鑽牛角尖」,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,
其實喝茶之後小便來的特別快,這是因為茶葉中所含的咖啡因就有利尿的功效,利尿是怎麼個意思呢?它能讓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,達到讓更多尿液排出的目的。
●所以有的人喝茶後還是會感覺到渴,如果完全用喝茶來替代水分的補充,可能會出現入量(喝進去)小於出量(排出來)的結果。對此,我的看法是喝茶補充的水分並不能等同於水的攝入量,
我的建議是喜歡和茶沒關係,我們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額外再補充點水分(白開水、純凈水、礦泉水均可)就完美了。此外,我還有一個小技巧告訴大家,由於咖啡因在沖泡過程中浸出較快,可以「泡茶時第一泡倒掉不喝,那麼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量的咖啡因攝入。喝茶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習慣,注重茶文化的人可能更看重的是一種內在,是一種人生態度,是修身養性。但不管什麼茶,本質上就是一片樹葉。
●注意了,上面我所提到的
茶葉含有咖啡因,它屬於興奮類的,所以失眠的人或者睡眠不好的人還是少喝點;咖啡因能促進胃酸分泌,增加胃酸濃度,如有消化道潰瘍的人還是少喝點;茶葉中含有多酚和鞣酸,能夠結合膳食中的礦物質,影響人體對鐵和蛋白質的吸收,所以營養狀況不好的人少喝點茶,
缺鐵性貧血的人尤其注意。這幾個方面沒有特殊禁忌的那喝茶還是喝白開水都沒關係,在喝茶的同時注意適當的再補充些水分即可,這二者對身體而言都是健康的,大家大可放心飲用。
綜合總結
水是生命之源,我們在喝水後也要注意勤排尿,讓體內的各種代謝廢物、毒素儘快排出體外,以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。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,對於有心、腎功能不好(如心衰、腎衰等)的朋友而言,那還是要適當的控制水分,否則過多的水分在體內瀦留會引起血壓的升高,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。文章不構成醫學治療建議,也不具備醫療指導意見,僅為健康科普所用。
文章參考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