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由富士康代工的 Nokia N1 平板是微軟併購 Nokia 行裝裝置部門/服務後,由 Noika 再掛上自家品牌,推出市場的第一款 Android 平板,全機鋁合製機身,第一款採用 USB Type-C 連接埠,Nokia 想要讓外界知道的是,他們不僅還會重返市場,而且仍具創新。
Nokia N1 的定位衝著 iPad mini 而來,例如機體外觀、7.9 吋螢幕(4:3 比例),在軟體方面 Nokia 加上自家的 Launcher,讓介面風格像是 Gingerbread 及 Lollipop 的合體,出廠預設 Android 5.0,但 Nokia 自家的 app 仍有改善空間。
主要特色:
一體成鋁合金機身,平板厚度 6.9mm
7.9 吋 IPS LCD,1536 x 2048 解析,細膩度 324ppi,康寧 Gorilla Glass 3 保護玻璃Android 5.0 Lollipop + Z LauncherIntel Atom Z3580 晶片:時脈 2.3 GHz 四核心,PowerVR G6430 GPU,2 GB RAM800 萬畫素後鏡頭,LED 閃光燈,1080p 錄影500 萬畫素前鏡頭,1080p 錄影32 GB 儲存空間,不支援 microSDUSB Type-C 連接埠(市場上第一款採用的平板)Wi-Fi a/b/g/n/ac,藍牙 4.0 支援 A2DP立體聲喇叭(0.5 W)、支援 Wolfson WM8958E 音效編碼5300 mAh 電池
一些缺點:軟體感覺沒很完整沒有 3G 機種可買無 GPS沒有記憶體體擴充雖然是 Type-C,但只有 USB 規範本篇評測的 Nokia N1 購自中國,所以系統沒內建 Play 商店,如果在台灣購買的話就會有。
Z Launcher 最厲害的是讓你透過手寫即可開啟 app,也能在上面寫字母來搜尋 app;Z Launcher 會依你最常使的 app 呈現搜尋結果。如果想想 Z Launcher 帶來的便利,Nokia 現在也有將它放到 Play 商店給大家下載安裝至手機。
![]()
當許多手機品牌多還在觀望,Nokia 就率先採用 USB Type-C,晶片的選擇上則是打安全牌,採用英特爾 Atom Z3580。這次 Nokia 重返消費市場的第一台裝置 N1,有讓人驚喜之處,但也有讓人失望之處,然而我們更希望第一款 Nokia 與富士康合作的手機問世。接下第二頁就從 N1 的硬體介紹起。
Nokia N1 開箱Nokia N1 的盒子很像一個黑色便當盒,裡面有平板、傳輸線、充電器(5V/2A),傳輸線為 一邊居然是 USB 2.0 規格:一頭是 Type-A,另一頭是 Type C 接頭。
硬體外觀Nokia N1 有自然鋁與熔岩灰,跟 iPad mini 的銀色與太空灰類似。尺寸 200.7 x 138.6 x 6.9 mm,重量 318 公克,基本上看來 N1 與 iPad 3 尺寸相近(但 N1 更薄、稍稍長一些及,重量也比較輕)。
Nokia N1 拿在手上的感覺。厚度比 mini 薄 0.6 mm,邊角很圓潤,有助於拿著的手感,螢幕兩側邊框也有修薄。
500 萬畫素相機位於螢幕上方正中央,一旁有光源感知器。
最上層覆蓋 Gorilla Glass 3 保護玻璃,平整而延展至側邊圓孤的邊框,在上面滑動操控非常順滑。
3.5 mm 耳機孔與麥克風
頂端電源鍵
右側的音量鍵
直接 Nokia N1 時,我們右手可輕易的控制音源鍵,當你橫拿平板時,就必須由左手來控制音源鍵,此時右手會比較容易遮住當中一個喇叭孔。
機身底部:立體聲喇叭,中間是 USB Type-C 連接埠,在後面「連線」篇章會詳細這個部份。
800 萬素鏡頭位於背部左上方(沒有閃光燈),Nokia logo 在正下方。
Nokia 生產的裝置在組裝方面一直有不錯的品質,Nokia N1 也不例外,如果要嫌的話,我們認為它真的很像 iPad mini 了,不像 Nokia Lumia 2560 的識別度那麼高(一看就是 Nokia 的)。
Nokia N1 螢幕7.9 吋的 N1 螢幕比例為 4:3,解析 1536 x 2048,細膩度 324 ppi(跟 iPad mini 3 一樣)。以 7.9 吋、4:3 的比例相當適合閱讀,如果是 8 吋 16:9 就比較不適合。
螢幕亮度表現得宜(我們將亮度滑桿調到約 75%),依背光自動亮度調整的表現也不錯。軟體也會依螢幕顯示內容進行調整做出最佳的呈現.
色彩對比佳,黑色像素表現的相當深黑,但螢幕很容易反光,讓 N1 在戶外等強光環境下的操作並不是那麼實用。
多虧 IPS 面板,它的可視角度表現相當不錯,但色彩沒有說特別生動,如果喜歡濃郁色彩螢幕的人會對 Nokia N1 的表現感到一些失望。
螢幕/顯示可調整的選項包括「較大字型」、「顏色反轉模式」、「顏色校正模式」。
以是背光 50% 與 100% 條件下,黑白像素單位的亮度表現(黑要愈趨近 0 愈好,白要愈高愈好),以及對比度的表現(數值愈高愈好)。
連線Nokia N1 是少數率先採用 USB Type-C 連接埠的裝置,但這麼說並非完全正確;Type-C 的接頭沒有方向性,正反插都可以與裝置連接,雖然 Type-C 是建構在 USB 3.1 基礎之上,但 Nokia N1 這裡的 Type-C 居然是 USB 2.0,也就是說,在 USB 3.1 上面看到的 10 Gbps 傳輸速度,在 Nokia N1 只有 USB 2.0 的 480 Mbps,真的很可惜。
此外,Type-C 的規範裡,傳輸線兩端應該都是無方向性設計,作為資料傳輸與充電用。Type-C 新的規範還能直接將裝置內的影片輸出,或是供電給外部裝置,但後面兩個功能 Nokia N1 都作不到。
升級版的 USB 2.0 支援 USB OTG(讓手機、平板能與隨身碟或硬碟連接,讀取當中資料)、或透過 MHL/SlimPort 將手機/平板內的影片作輸出,但 Nokia N1 都不支援。
也就是說 Nokia N1 的 Type-C USB 不算標準,因為 Type-C USB 甚致還能傳輸類似聲音。所以 N1 還是必須要有 3.5 mm 耳機孔作為聲音輸出,配合 Nokia 採用 Wolfson 音效晶片,應該會有不錯的音質表現,這部份我們稍後在音效晶片章節有數據表格參考。
無線連線部份,N1 有 Wi-Fi a/b/g/n/ac,藍牙 4.0 支援 A2DP。但沒有 GPS 與 NFC,如果要使用平板作地圖路徑規畫/導劃就沒辦法了。
Nokia N1 電池續航力5300 mAh(18.5 Wh)電池相對來說並不大,因為 iPad mini 3 就有 6570 mAh(24.3 Wh),整整比 N1 多 30% 容量,雖然較大的電池容量會增加平板厚度,但在合理的厚度前提下,我們反而希望電池容量還是多一點的好。
6500 mAh 左右的電池容量可謂 8 吋平板的標準,但 Sony Xperia Z3 Tablet Compact 郤只有 4500 mAh,讓 Z3 平板更薄,但 Sony 就是有辦法讓 Z3 Tablet 的待機時間超長(18 小時網頁連續瀏覽與 13 小時影片連續播放),有相同實力的還有 Galaxy Tabe S 8.4 - 它只有 4900 mAh 電池,但電池續航力也相當長。
經過測試,Nokia N1 的電池續航力幾乎只有 Sony Xperia Z3 Tablet Compact 一半,iPad mini 3 在網頁瀏覽及影片播放也都還比 N1 多將近 4 小時。結論是:Nokia N1 電池續航表現並不好。
![]()
Nokia N1 電池使用與其它平板的比較:
![]()
使用者介面Nokia N1 內建 Android 5.0.2 Lollipop 系統,但從桌面來看,一開你可能會認不出來它是 Android 5.0.2 桌面,因為 Nokia 的 Z Launcher 將原生 Android 系統修改的蠻徹底的,如果不喜歡 Z Launcher,你可以到系統設定將介面調回傳統的 Android 樣式。Z Launcher 的設定選單、鍵盤、程式檢視的邏輯則與原生 Android 沒太大差別。
![]()
本篇評測的 N1 為中國版本,所以沒內建 Play 商店,如果在台灣購買的屬國際版就會有內建。
螢幕鎖定桌面這裡顯示通知訊息及相機程式捷徑。當我們將 N1 接上電源充電時,這裡會顯示還剩多久充飽電。
進入桌面後,Z Launcher 的操作著重透過手寫操作來執行你想開啟的應用程式,所有 app 以三個英文字母為一組,例如 ABC、DEF、GHI 分組排序,若安裝的程式很多,建議以手寫字母來開啟程式會比較快。
系統一次只能辨識一個字母,例如你想載入行事曆程式,它的手寫代號是 CA,你就不能連寫 CA 來呼叫它,而是要先寫完 C,待系統辨識成功後,緊接著寫 A,才能開啟程式。此外,Z Launcher 可讓我們在螢幕上直接用英文寫出想搜尋的東西,它結合 Google 搜尋會幫我們找到相關網頁資訊(這部份就有支援一口氣手寫多個英文字)。
螢幕解析度雖然變高,但郤帶來另一個缺點:系統 icon 與部份系統文字沒有針對 QHD 優化,你會感覺它們像是從原本在較低解析呈現的,直接套用到 QHD 解析來。
Z Launcher 會學習用戶的使用模式,在桌面顯示最常使用的 app。甚致會將一起常用的 app 納入同個資料夾。
在桌面上手寫「G」進行搜尋。
寫「G」之後載入有關 G 字母的可能網頁資訊。
依 ABC、DEF、GHI 分組排序 app。
![]()
目前最新版 Z Launcher 的最左邊桌面會保留給小工具(widgets)。
下拉通知中心是原生 Android 介面:往下拉一次叫出通知中心,再往下接一次載入功能快速開關鈕選單、亮度調整桿。功能快速開關鈕選單無法自訂順序或將暫時不用的設隱藏。
如果平板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使用,你可在系統內新增多個帳戶,帳戶的權限有「完整權限」、「限制權限」兩種,「完整權限」帳戶間都有各自的 app,而「限制權限」的帳戶僅能使用平板擁有者(平板擁有者)事先限定給他們使用的程式。
切換不同帳戶。
指定「限制權限」帳戶能使用的 app。
管理帳戶,這裡可看到平板擁有者(機主),平板買來時裡面會預設一組來賓帳戶(guest)。
當你從目前帳戶切換到來賓帳戶時,系統會詢問你是否保留目前帳戶所使用的 session(也就是目前開啟中的程式),或是重開一個新的 session,若是重開一個新 session,系統會播放一段 30 秒有關 Z Launcher 的說明影片。
檢視近期開啟的程式,跟 Android 一樣採 3D 卡片預覽,但不支援分割視窗。
系統設定畫面有點不同 - 依類別分成一個個區塊,每個區塊的細部選項以兩欄呈現,讓我們一頁就可看到系統所有的功能,不用向下滑動檢視其它被遮到的部份。我們可透過搜尋來找到想要的功能設定。
![]()
Nokia N1 內建的 app 都有再經過客製,但客製的視覺設計並沒有統一,例如音樂程式的外觀很像 Gingerbread 時期的,而相簿郤像 ICS Holo 的風格,email 程式郤又有 Android 5.0 的 Material 元素。
效能跑分跟 ARM 架構相比,使用英特爾的晶片的平板仍然算少見,但 Nokia N1 內建的 Atom Z3580 晶片為 64 位元、時脈 2.3 GHz,GPU 為 PowerVR G6430(跟 iPad mini 3 也是使用 PowerVR G6430)、2 GB RAM。
這顆晶片相當不錯,在 Geekbench 3 項目它與使用 Exynos 5420 晶片的 Galaxy Tab S 8.4,以及使用 Snapdragon 801 八核 Krait 400 的 Xperia Z3 Tablet 相當。但仍然輸 Tegra K1 晶片的 Nexus 9 及小米 Pad 7.9 吋平板。
HTC 製作的 Nexus 9 使用 Tegra K1 晶片(雙核心 Denver 處理器),在下方 Basemark OS 2.0 單執行緒及多執行緒方面的表現,幾乎是 Nokia N1 的兩倍,而同樣是 Tegra K1 晶片(四核心 Cortex-A15 處理器)的小米 Pad 7.9 吋平板速度也是非常的快。
![]()
![]()
![]()
遊戲效能方面,之前 iPad 證明自家 GPU 是夠力的,應付 1536 x 2048 螢幕解析綽綽有餘,在螢幕顯示模式下測得的分數顯示這個 GPU 在這麼高解析度下玩遊戲是沒問題的,所以能在 iPad mini 3 順暢執行的遊戲,在 Nokia N1 也沒問題。
![]()
不過,無論是螢幕顯示模式或螢幕關閉模式,Nvidoa 的 Tegra GPU 還是比較厲害,所以可以看到 HTC Nexus 9 與小米 Pad 7.9 測出的 fps 成績皆讓 Nokia N1 相形見絀。但 Nokia N1 還嬴採用 Adreno 330 的 Xperia Z3 Tablet Compact。(註:Nexus 9、小米 Pad 7.9 螢幕解析跟 Nokia N1 都是 1536 x 2048)
![]()
![]()
Nokia 使用原生 Android 瀏覽器,測得結果相當不錯,JavaScript 效能與 iPad 相當(但蘋果有優化自家的 Safari 瀏覽器)。
![]()
以中上階標準來看,Nokia N1 平才效能在各方面表現平均,雖然較新款的手機可以打敗它,但與 Nokia N1 比起來少了價格優勢。至於 Nvidia 晶片在遊戲方面的表現仍然無人能敵,但在程式與網頁瀏覽的執行效能可就不一定了。
Nokia N1 喇叭聲音表現平板底部有兩個喇叭,各達 0.5 W 功率,以擁有立體播放喇叭來說,將兩個喇叭放在底部同一側並不理想;不僅無法充份發揮兩個喇叭帶來的優勢,而且當你橫拿平板時,你的手難免會去遮蓋到當中一個出孔。另外,它們發出來的音量不夠大聲,這似乎是所有 8 吋平板的通病。Nokia N1、Xperia Z3 Tablet Compact、iPad mini 3 在此得到的評價都是「低於平均」,而Galaxy Tab S 8.4、LG G Pad 8.3 得到「好」的評價。
Nokia N1 音效晶片的音質第一階使用主動式喇叭接上 Nokia N1 時,它發出的音質非常棒;音量夠之外,各項數據都非常優秀。第二階段插入耳機後,立體聲串音上升的幅度很明顯,音量也有些下降(但仍在水準之後),此外,諧波失真的數據有上升一些些,但對聆聽者而言影響不大,大致上來說雖然表現不算頂尖,但 Nokia N1 這部份表現可滿足大多數的消費者。
表格的名詞解釋:頻率響應越闊越好Noise level 數值愈低愈好動態範圍愈大,手機更能同時重現處理小聲及大聲的訊號輸入/輸出諧波失真愈低表示音質愈好IMD/N (互調失真) 愈低愈好,表示愈能原音重現立體聲串音,絕對值愈高表示音質愈立體
Nokia N1 照相平板背面鏡頭 800 萬畫素,前鏡頭 500 萬畫素,都支援 1080p@30fps 拍攝。
但是照相軟體就設計的有點掉漆了,功能除了陽春,使用上也不直覺;前後鏡頭切換、照相/錄影模式切換邏輯有種很「隨機」的隨興感,你必須花些時間才能上手。
Nokia N1 相機拍照表現,嗯... 雜訊很多,過度銳利,細膩度不足,色彩平衡也沒有什麼好表現,動態平衡更不用說。iPad mini 3 的照相硬體雖然沒有比 Nokia N1 強,但蘋果有在軟體調校下很多功夫,表現明顯比 N1 好。(下方六張圖可放檢視)
再來是 500 萬畫素前鏡頭的照相,照出來的成像反而相當討喜,動態範圍如果可以更廣會更棒。
底下 ISO 12233、灰階、彩色圖表的比較,點入後你可以拿 Nokia N1 與 iPad mini 3、Xperia Z3 Tablet Compatc 互相比較看看。
![]()
小結:Nokia 過去以有出色的相機鏡頭而聞名,他們甚致曾併購許多公司來加強影像處理的實力,這個優勢在微軟推出的 Lumia 系列機款一樣有,但讓人失望的是,這個優良傳統沒有移植到 Nokia N1 來。
Nokia N1 錄影
錄影最支援 1080p@30fps,比特率 15 Mbps,音訊以 192Kbps 雙聲道錄製。錄影的畫質靜態照片一樣差;缺少銳利度、顏色過飽和、動態範圍表現平平,不過影片的錄音音質很不錯。
以下是前鏡頭的錄影:
以下是室內充足光源條件、低光源條件、及圖卡的錄影拍攝單張影格畫質比:
其它軟體介紹可參考 http://and1.tw/evaluation/content/755/page/8
總結在手機產業上 Nokia 品牌絕對稱的上經典,在平板產業或許是個新生,但我們希望 Nokia 能一次比一次好,雖然過去一陣子有些顛簸,但我們還是很高興可看到 Nokia 重新回到市場上。
Nokia 在手機產品的外觀設計一向有許多大膽性的創新,這也是這家芬蘭公司的特色之一,然而 Nokia N1 並沒有延續這樣的設計,Nokia 反而打安全;雖然不想刻意批評,但這樣的外觀真的讓人誤以為是 iPad mini 3。
一體成型,機身看不到任何接點或縫細,只有按鈕、連接埠、以及喇叭柵孔。蘋果對這類鋁合製機身並沒有專利,但 N1 真的有模仿到 iPad mini 的味道,如果沒有看到 Nokia 的 logo,真的會讓人誤以為這是哪一代的 iPad mini。
以較小尺寸的平板來說,4:3 的螢幕比例會更適合閱讀,N1 的畫質細膩度有不錯的 324 ppi,以平板來說是足夠的,可視角度表現也很好,可惜的是,色彩表現有些平淡,而且大猩猩三代玻璃讓螢幕容易反光。
晶片方面,Nokia N1 使用的 Intel Atom Z3580 晶片夠快,但若拿來玩遊戲的話,它不是最佳的考慮,至於內建的軟體,我們覺得 Nokia 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。
我們發現中國版本的 Nokia N1 實用性真的非常低;因為不能使用 Google Play,也沒有較適當的可替代性服務,讓我們甚致無法在行事曆建立事件並同部到其它裝置(行事曆 app 會要求登入伺服器進行同步)。如果是台灣銷售的版本就沒有這個問題。
介面部份,Gingerbread 及 Ice Cream Sandwich 的視覺設計讓人覺得 Nokia 並沒跟上主流。
照相程式同樣的讓人詬病,而且拍出來的影像更糟糕;800 萬畫素鏡頭沒有 800 萬畫素該有的水準表現,以 Nokia 向來有不錯的拍照口碑,Nokia N1 的表現意外讓人失望。前鏡頭的拍照倒還是可以。
本篇評測的重點整理一體成型機身的品質真的很不錯。螢幕畫質不錯,但顏色稍嫌平淡,康寧玻璃讓螢幕容易反光。不支援 microSD,也沒更大儲存空間版本可以選擇。連線功能缺少 TV Out、也沒有 GPS,但無方向性的 USB Type-C 接頭設計值得肯定。電池續航力表現讓人失望,比一些擁有電池容量更小的競爭廠商品的小平板表現還差。系統內建的軟體讓人覺得還沒有齊備。Intel Atom Z3580 晶片表現中規中矩。立體聲喇叭位在同一側,容易被手遮住,而且音量不是很大聲。系統內建的影片程式很陽春,不支援字幕檔,沒 DLNA。音效晶片的輸出非常好。主鏡頭拍照相當差,但以平板角度來看,前鏡頭的拍照算不錯。1080p 錄影畫質反而比靜態拍照的還要好,但還稱不上讚的程度。
參考資料